推进乡村全面振兴,承载着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在广袤的津沽大地上,有这样一群年轻人,他们告别城市的繁华,奔赴乡土。李目灿将家乡“金乡蒜”引至武清区,让增收新路径在土地上延展;赵蕊把手机化作“新农具”,用直播为乡村发展开辟新赛道;董浩奔走各方,为黄花淀村铺就致富路、绘就文明景……
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,用智慧破解难题,将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。从产业振兴到文化建设,从民生改善到生态蝶变,这群年轻人以敢闯敢拼的劲头,在田间地头书写奋斗故事,在基层一线绽放青春芳华,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最耀眼的青春坐标,也让我们看到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。
王孟萱:
让非遗“活”起来
走进津南区葛沽镇殷庄村党群服务中心,一排排印有“葛小谣”“葛小花”等可爱形象的文创产品格外引人注目。这些以北宋服饰、高跷渔翁为灵感的书签、文化衫、手袋,不仅承载着葛沽镇六百年的文化记忆,更凝聚着一位年轻人的心血与梦想。
1997年出生的王孟萱,2021年成为葛沽镇殷庄村的一名农村党务工作者,如今已是村党总支副书记。这位学物联网工程出身的年轻人,用创新思维让非遗“活”了起来,走出了一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。
初到殷庄村时,王孟萱对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感到震撼。葛沽镇不仅拥有传承六百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“葛沽宝辇会”,还有几十种市区级非遗项目,村民的日常生活仍与这些民俗文化紧密相连。
“殷庄村有一支由村民传承的区级高跷队伍,还有多位在传承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乡贤模范,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。”王孟萱说,在村里走访时,一位乡贤老人赠予他家传文物“葛沽八景诗帖”的原版彩印件,再三嘱托他要传承好这份文化。这份重托让王孟萱意识到,“以文化人”是他在基层工作的关键。
在看到葛沽宝辇会吸引众多游客打卡拍照,却鲜有特色纪念品可带走时,王孟萱敏锐地意识到:“大家来旅游都想买点有特色的文创伴手礼,我们守着这么丰富的资源,怎么能让游客空手而归?”
于是,王孟萱开始潜心研究文创市场,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请教技艺,甚至自费找厂家制作文创产品。经过半年的调研,他交出了一份近万字的可行性报告,详细规划了如何将葛沽元素转化为游客喜爱的潮流产品。最终,在镇党委的支持下,葛沽镇首家“强村富民”文化创意公司应运而生。
经过王孟萱和村“两委”班子的齐心努力,“葛”字系列文创产品迅速从构想变为现实:“葛小谣”“葛小甘”“葛小裕”“葛小花”四个原创IP形象诞生,书签、笔记本、文化衫等产品相继问世,甚至与本地奶茶店合作推出了“热爱葛沽”主题奶茶杯。今年正月宝辇会期间,在会场设立的文化坊三天销售额就突破一万元。截至目前,文创项目已登记版权6件,产出产品4300余件,带动村集体创效增收9万余元,并亮相第十三届中国旅博会,在多项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。
谈到未来,王孟萱表示将不断丰富“葛沽IP”内容,将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旅游规划,形成独特的乡镇文旅品牌。他说:“让传统文化真正‘活’在当下,走进生活,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传承。”
董浩:
“问题路”变成了“希望路”
午后,机器轰鸣声中,崭新的柏油路在宝坻区尔王庄镇黄花淀村不断延伸。看着平坦整洁的路面修到家门口,村民们围坐在一起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而这一切改变,都离不开村里的年轻人——董浩。
2021年,刚上任黄花淀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的董浩,还是个略显稚嫩的年轻人。但他一到任,就把村民的“急难愁盼”放在心上。入户走访时,村民们反映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年久失修的道路。“晴天扬尘,雨天积水,一条路都是坑洼”“出鱼出虾真是难,车辆进出太不方便了”……面对这些诉求,董浩没有丝毫退缩。他积极奔走,与宝坻区水务局移民办协商筹集资金,对接多部门办理手续,联系施工队伍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曾经的“问题路”摇身一变,成了发家致富的“希望路”。
道路修好后,董浩又将目光投向村庄环境和村民的精神生活。如今步入黄花淀村,精心设计的墙绘沿街舒展,农耕文化、移民精神、孝亲敬老等内容的彩绘,为村庄披上了“新衣”,每一面墙壁都成了传播文明新风的窗口。村民王大姐把自家墙上的彩绘拍成视频分享到朋友圈,骄傲地邀请大家来“打卡”。不仅如此,清理河道、修建步道、栽种绿植……一系列举措让黄花淀村摇身一变,成了全镇的“网红打卡地”。傍晚,村民们三五成群沿着环村渠边悠闲散步,欢声笑语不断,文明新风悄然在大家心中生根发芽。
董浩不仅关注村庄的“面子”,更关心村民的“里子”。4月8日一大早,村民刘大姐就来到村委会,将一面写有“情系百姓”的锦旗送到董浩手中,她激动地说:“董书记,要不是您跑前跑后,我家哪能这么快办下低保,太感谢您了!”在村里的四年,这位“95后”年轻人用实际行动,成了村民们的贴心人。
夕阳西下,金色的余晖洒在黄花淀村。新铺的柏油路蜿蜒向远方,墙绘上的稻浪与荷香在晚风里“流转”,孩子们的笑声在健身广场回荡。董浩用沾满泥土的脚印,将青春镌刻在乡村振兴的每一寸土地上,绽放出新时代最灿烂的芳华。
李目灿:
把家乡“金字招牌”引进村
“蒜薹提前半个月上市,每斤多卖一块多钱!”近日,在武清区大良镇二百户村的试验田里,驻村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李目灿轻轻拨开翠绿的蒜叶,饱满的蒜薹在阳光下泛着光泽。这个来自“中国大蒜之乡”——山东省金乡县的年轻人,用两年多的时间让家乡的“金疙瘩”在武清区扎下了根。
2021年6月,24岁的李目灿来到二百户村任职。走村入户、深入调研后他发现,村里长期以传统玉米、小麦种植为主,村民增收乏力。能否把家乡的“金字招牌”引到武清区,李目灿决定先做给群众看。在镇党委支持下,2022年秋,李目灿承包了两亩地建起试验田,却遭遇“水土不服”——因土壤酸碱度差异,蒜种出苗缓慢。
“必须把家乡经验本地化!”李目灿白天蹲在地头记录数据,晚上视频连线家乡专业农技人员。经过7个月的悉心管护,试验田迎来丰收。
李目灿决定在村里推广大蒜种植,但许多村民担心技术跟不上怎么办?卖不出去咋整?为打消群众顾虑,李目灿既当“技术员”又当“推销员”,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全程指导,还通过对接周边菜市场打通销售渠道。三年来,在李目灿的带领下,这个曾经以种植传统大田作物为主的村庄,通过大蒜种植开出了一条增收的新路。“第一年试种3亩,第二年扩到5亩,今年种了7亩,每亩比种传统作物多挣6000多元!”村民朱桂丽笑着算起“增收账”。
丰收的秤杆让村民心服口服。目前,李目灿带来的“金乡蒜”已推广种植50余亩,小小的蒜薹,不仅装满了农民的菜篮子,更鼓起了他们的钱袋子。此外,李目灿还邀请金乡专业种植人员开展“云端培训”,从土壤改良、蒜种选择到病虫害防治,为蒜农提供全方位指导。“有专业人员教,有党务工作者带着干,我们心里踏实多了!”村民刘彩云高兴地说。
站在田埂上,李目灿充满希望:在镇里和扶持单位市残联的助力下,村里正计划成立大蒜种植合作社,探索“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发展模式,实行统一供种、统一技术、统一销售,未来“大良金蒜”一定会像“金乡大蒜”一样有名!
周旭:
细致做好每一件事
“截至今年‘五一’假期,我们的知青红色主题亲子研学游活动总共接待了1000余人。”村里开发的文旅项目蒸蒸日上,宁河区东棘坨镇东白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周旭高兴地说,“今年是我们研学项目开展的第二年,我们联动周围的资源作了拓展,活动丰富了,口碑也上去了。”
“95后”小伙儿周旭,在大学毕业后,2020年加入天津市第三批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行列,并在2023年年底,担任东棘坨镇东白村党支部书记。
刚到村里不久,周旭就开始走街入户,了解村里的情况。东白村西临潮白河、南临卫星河,丰富的水资源孕育了水稻和青萝卜,成为村民们收入的主要来源。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,为了拓宽大家增收致富的渠道,周旭和村“两委”班子决定“触网”,将村里的土特产在电商平台进行销售,并通过进社区、进超市、进大集的方式打开线下知名度。“好多顾客都是我们的‘回头客’,稻米还没上市,大家就会提前联系订购。”周旭高兴地说。
由于土特产品的成熟和上市季节集中在秋冬两季,春夏两季村集体的收入较少。为此,周旭和村“两委”班子决定探索“农文旅”融合发展的路子。以东白村知青背景为抓手,整合村里的文化资源,把闲置的资源改建为东白文化馆,成功开展知青红色主题亲子研学活动。2024年“五一”假期,东白村的研学活动拉开帷幕。种向日葵、参观奶牛场、了解螃蟹的生长过程……亲近自然的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和家长们直呼“过瘾”!“有的家长评价说活动不仅让孩子们长了知识,也让大人们体验感满满。”说起去年的活动,周旭言语中有着满满的自豪感。
如今,东白村已经逐步发展为一年四季都有收入的致富模式,研学活动带来的收入成功补齐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短板。村民们也从开始对于开展研学活动时的疑惑与不解,变成主动参与其中。今年春节期间,村里主干道两旁悬挂的红灯笼照得大家心里亮堂堂,今年春季补种的绿植则让村民们期待夏日时节绿树成荫的景象。“作为农村基层干部,我们就是需要切实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,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件事情。”周旭说。
赵蕊:“小屏幕”链接“大市场”
走进北辰区双口镇赵圈村党群服务中心,传来了网络直播间的“吆喝”声:“咱这是正宗土鸡蛋,纯天然无污染……”这位热情与网友互动的“带货主播”,正是赵圈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赵蕊。
作为土生土长的双口姑娘,2017年从天津医科大学毕业后,赵蕊毅然返乡投身乡村振兴建设。“我对这片土地感情深厚,想为家乡建设出力。”2021年,凭借吃苦精神与闯劲,她高票当选赵圈村“一肩挑”,成为村集体发展的“主心骨”。
面对赵圈村支柱产业缺乏、经济薄弱的困境,这位“90后”村支书把手机变为“新农具”,直播当成“新农活”。2024年,结合“振兴链组”党建品牌,她提出“村书记作代言、村民云共富”目标,带领村“两委”班子以“党支部+农村电商”撬动乡村经济。
2024年5月,她以“‘94年’村支书小赵”为名,在多平台开设账号,围绕乡土题材创作。真实朴素的风格让她迅速“圈粉”,目前发布75个视频,“粉丝”超4800人,总播放量破650万。她还带领注册村集体电商公司,开展100余场助农直播。
镜头后,她是务实的“领航头雁”。直播之余,赵蕊奔走于争取资金、洽谈合作,以短视频吸引投资,打造“满格森林农场”乡村文旅项目;与中河头红色教育基地、吉姆乐园、天津老食品厂、“脆升升”“理添福”等优秀项目、品牌企业合作,拓宽推广渠道;盘活村集体闲置用房,借助中央财政资金打造的综合性电商直播基地加紧建设……在她的带领下,赵圈村电商振兴路越走越宽。
联合镇域企业打造品牌矩阵、培训一批专业带货团队、深掘农产品背后的农耕文化……赵蕊的工作笔记里,密密麻麻记录着未来努力的方向。跟着这位敢想敢干的“当家人”,赵圈村正以“小屏幕”链接“大市场”,让生态优、产业兴、村民富的愿景一步步照进现实。
沈悦:
扎进土地收获成长
清晨,杨家峪村的梨园里溢满清甜的花香,市农业农村委驻蓟州区罗庄子镇杨家峪村第一书记沈悦踩着石头,从百年梨树上摘下一朵朵雪白的梨花,放入随身携带的竹筐里。
这是他的新构想,用梨花做馅儿包成饺子,开拓乡亲们致富增收的新路径。在他心中,这些梨花不仅仅是果实成熟前的花蕊,更是乡亲们对致富增收的新期待。
去年秋末,三千亩梨园迎来大丰收,杨家峪村主要品种雪花梨、红香酥梨破百万斤。可果农们却愁眉不展:“往年客商在地头就把梨收走了,今年丰产反而压价儿。”“辛辛苦苦整一年,卖梨不够化肥钱。”
面对市场的“寒流”,沈悦把电视台请到村里来,带着村“两委”在田间地头、市场超市、社区街道搞“直播秀”,一场“梨不开您”爱心助农行动席卷津城。
镜头对准仓库里一筐筐的“黄金果”,社区大妈与主播的同屏吆喝,梨果通过直播走进了市民“果篮子”。
让村民们更惊喜的是,有的客商还准备以红香酥梨开发特色烤梨深加工产品并长期合作,为构建产销一体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。
看到致富增收的新路子,大家脸上笑开了花。
“守着这么好的山水及果树资源,为啥村集体经济薄弱呢?”
初到杨家峪时,沈悦带着疑问与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召开多次“板凳会”,摸清症结是——“自己村发展没资源,技术销路没门路,产业加工投入大”。
不能坐以待毙,驻村帮扶是要输血,更重要的是造血!他以党建示范带动为突破口,联合本镇清水泉、兴隆堡等经济薄弱村集体建立发展联盟,依托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,打造30亩果园观光采摘产业示范园,由林果专家辅助养护、科学规划果品成熟期,保障旅游旺季的游客都能采摘到特色果品。
同时,他还紧密联系帮扶单位与渠道供应商,策划消费帮扶和团购拼单活动,满足津城百姓需求,有效增加村集体收入。
“书记,我明年想扩充果品种类,有新推荐不?”“书记,我的梨今年咋种更甜啊?”“我家梨用有机肥好还是专用肥好啊?”“书记,绿色食品认证咋申请啊?”
面对果农们提出的问题,沈悦与市农科院专家沟通后制定“生长周期培训法”,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紧紧围绕新品推广、优种选育、经营管理、渠道延伸、产品升级等方面,手把手地教果农种好“共富树”、开好“共富花”、结好“共富果”。
同时,他还组织村“两委”干部到我市优秀乡村振兴调研学习,进一步开拓发展思路。到静海区罗各庄村调研后,沈悦和大家把“古梨树认养”“梨花馅饺子”等点子郑重写进规划。
沈悦说:“广袤农村既是施展才华的舞台,更是淬炼本领的熔炉,当年轻干部真正把心扎进土地,收获的不仅是群众的笑容,更有生命的成长。”
微信里点“发现”,扫一下
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。